美國SDE New Grad申請手札 2020 ver.

疫情之下 最困難大地遊戲開跑!

28 min readJan 5, 2021

--

2020.08.14 Morning

除了是在Amazon實習的最後一天,這天更是來美國滿一年的日子

Amazon有個傳統,在實習生實習的最後一天,便會當面通知你是否拿到return offer,還真是不拖泥帶水。帶著凝重忐忑的心打開視訊會議,對面坐著的是共事快三個月卻從來沒有真正見過面,目測超過185公分的大鬍鬚manager。

“Well,好快就來到這天了呀,好像昨天你才上工呢嘻嘻。好的,我們這裡非常感謝你這個暑假的付出,讓我們來看看你做了些什麼,…”

這時我腦內的兩套劇本正在做最後衝刺,名為事實的裁判隨時會宣布贏家。第一套是成功,在踏上美國臨滿一週年這別具意義的一天,經過一整年的艱苦奮鬥,在四門硬課之中硬是擠出時間刷題、參加招募會、面試,充滿壓力、失敗卻從不放棄;奉獻我所有的腦力和時間給這實習,無論深夜還是假日從來沒有停止思考並改進我的project,終於迎向上岸的曙光。我可以跪倒在這天的艷陽下,虔誠地感謝和擁抱一切的一切,並含著淚光告訴自己,我辦到了,經過這些艱難挑戰的洗禮,我辦到了,而且I deserve it。另一種是失敗,一片空白,太可怕了並且絕對不會發生。

“雖然我們很感激你的付出,但目前決定是暫時無法給你return offer“

”暫時的意思是決定了還是還沒決定?“

”呃,決定了 但是如果未來有機會或組織有適合的職缺…..“

劇情急轉直下。

2020.08.14 Evening

哭紅雙眼的我從床上爬起來,試圖搞清楚現在的狀況。

八月中。傳統上各家大廠秋招開始的季節,這時候論壇的內推版應該每秒火熱刷新中。今年卻傳出令人絕望卻不意外的消息:Facebook不招new grad (new graduate 也就是剛從學校畢業、幾乎沒有正職工作經驗的新人,就是我)。

往年招人最多的公司非四大莫屬:Goog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如果FB不招new grad的話,等於這塊市場的1/4沒了。而我沒有拿到Amazon return offer的代價是半年的冷凍期(不能投履歷),工作機會瞬間再少1/4。而後半個月又得知Google在2020年底前也不會開始面試new grad,等於說這塊職缺需求的大餅只留給我1/4的門票。更別說其餘的公司們,因為疫情+美國大選的關係,對未來趨於保守看待,new grad需求量低到谷底。

簡單來說,疫情和美國大選的影響,讓new grad的市場大減,但應屆畢業生的數量還是一樣多,除了競爭更激烈之外,那些原本只看得上Google或FB的大神們也不得不投遞更多其他公司的職缺,讓我這種駑鈍的人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關。

那天之後我做了什麼?

一股熟悉的節奏再度敲打起,好像時間回到一年以前找實習的樣子。求內推、修履歷、刷題、career fair、更新LinkedIn Profile… 如果好奇我去年如何找到實習,可以點閱之前的分享

這次不一樣的是,我已經預先起跑,做了更多準備。

先獻上這次找工的時間軸

2020/04 ~ 2020/05 | Side Project / AWS Certificate

2020/05 ~ 2020/08 | 實習 / 刷題複習

2020/08 ~ 2020/09 | 瘋狂找內推

2020/08/17 | 2020 Fall開學 / 各公司校招 Info Session 開始 / 修改履歷

2020/09/17 | 資工系Career Fair

2020/09/22 | 第一場Interview

2020/10/01| GHC 2020

2020/10 ~ 2020/12 | 更多 OA / 面試 / Virtual Onsite

2020/10/21 | 第一個錄取通知

2020/12/12 |MSCS畢業

如果說找工作的過程像是勒芒24小時耐力賽(24 Heures Le-Mans),前面的實習靠的是耐心和磨練,那申請new grad就像是最後那一小時的衝刺,比的是在時間壓力之下的爆發力和堅持到最後的勇氣。

找實習的時候如果失敗了,下個學期還可以找春季的。就算真的沒有找到,如果暑假有當TA/RA,至少履歷還不會空白,到了秋招找正職才是真正的考驗。簡短科普一下,非美國籍或持有綠卡的我們,需要利用OPT才能合法留在美國。而OPT與工作綁在一起,也就是說必須取得工作才能夠握有OPT資格。綜合各種規定之後,一個新鮮人在畢業之後的150天內要開始工作,否則將會失去資格,被趕出國門。

更少職缺Head Count,更激烈的競爭,更動盪的局勢,定時炸彈已啟動了倒數,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每件事做到Pro Max等級。

根據我的自身數據,這次秋招總共申請了135個職缺,這包含有些公司投了不只一個職位。在這當中獲得10個 Interview機會,其中來自內推的大約有5~6個,校園招募會的則有4~5個。有些公司例如Microsoft因為內推校招都有嘗試,確切面試原因不太可考。但rule of thumb來說,海投拿到面試的機會大約只有1/10,所以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履歷被真人看到的機會,就要創造內推和招募會的機會。

0. 與時間賽跑

除了內推和招募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決定你的履歷會不會石沈大海,那就是時間。

整個九月份,有個網站的分頁我沒有關過,就是LinkedIn,每天早晚都會刷過一次有沒有新公司加入戰局(有個江湖小tip是說在LinkedIn看職缺但去官網投,這邊提供給你)。而我發現只要是好的機會,在公告職缺的12小時內就會有破百人申請。當然公司有很多方式可以操控LinkedIn上的資訊讓自己看起來很夯,但今年,我真的感覺分秒必爭。

HubSpot的new grad在校招的隔天就關了,我還在苦苦等待內推人回我。Goldman SachsRobinhood我大概晚了半個月發現他們已經開跑,結果等到我申請時已經不發OA了(前半個月申請的幾乎人人有獎)
Twilio好不容易拿到OA,準備個幾天再寫,卻收到OA通過但Interview time slot已滿,下次請早。

經過幾次慘痛的教訓,我修改過後的策略是:如果新職缺放出來的四天內沒有找到內推人就直接海投;而收到OA的三天內一定要做完,不管面經看完了沒。

這樣的策略真的奏效,後來的 PalantirIntuit可能都是這樣才過第一關。

今年也發現共編的職缺回報網站,非常有用但顯然UPitt可以先跑一步。(聰明啊UPitt!)

1. 找內推 Pro Max

找實習的時候,內推大多靠畝地的內推版、歹丸郎網路、還有原本認識的人脈。

但近年來浮濫內推的情形越來越嚴重,論壇中可以看到熱門大廠的內推po文半小時內就上百則回覆。當一個人內推了上百人,如果你是HR會相信他的推薦品質嗎?

如果可以的話,台灣互助社群,或是Mason大大的內推計畫是比畝地好很多的選擇(至少從我的經驗來看)

但透過email連絡的台灣互助社群有個致命傷,就是慢。Mason的內推計畫則是量不夠多,如果要更快更多,只能在LinkedIn主動出擊。

主動聯絡不認識的人,自我介紹並請求內推,一直讓受台灣教育的我(相信還有你)非常不舒服。但這件事情在國外跟喝水一樣自然,不論是找人還是被找,不然 LinkedIn幹嘛一直推薦現在在 Google工作的校友給你認識?調整好心態之後我寫了300 characters的模板,剛好可以塞進交友邀請 note,裡面包含我是誰、我在找工作、對你的工作/公司很有興趣、可不可以聊聊並討論可能的內推機會。這樣可以讓我不像是隨機找上對方,顯示我做過功課,同時又不矯情的隱藏內推需求(真的不需要增加你來我往的麻煩)。然後每間公司挑三個看起來慈祥和藹的華人寄出去。就這麼簡單,而且通常不用擔心他們怎麼回你,因為大部分都不會回。

漸漸我發現大約1/3的人會答應你的交友邀請,其中八成會回你私訊,所以每間公司我都會寄出至少三封邀請,如果有找到那間公司的Recruiter也會順便送個請求。累積下來我可能送出了200多則交友請求。

直到現在,我的LinkedIn還有105個送出等待回覆的交友邀請,但是這沒有關係,因為從這樣的行動中我獲得了約20個內推!

石沈大海的交友邀請

就算沒有獲得內推,大家還是很願意幫助你的。有些人非常乾脆地幫你內推順便祝福你,有些人會表明今年職缺還沒開或是不會開,有些人會偷偷跟你說他們家內推其實沒用(Noted: PayPal)。總之無論如何得有得到回覆的都是非常正面的回饋。

You either gain something, learn something, or make a friend when you put yourself out there.

2. 招募會刷存在 Pro Max

招募會包括校內的Info Session、Career Fair、Resume Cram等等,以及校外的論壇、Career Fair和公司的Info Session等。

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的活動都改為線上進行,有時候是Zoom大會,有些有one-on-one session可以排隊和工程師或recruiter聊天,有些是在活動前要搶time slot才能1:1交談。

千萬要努力搶到1:1和真人對談的機會!!

有時候一些小小的投資能獲得的效益會超乎想像,招募會上1:1的機會絕對是其一。像今年我們學校的Career Fair採用事先預約制,某天開放登記,搶時段的緊張程度不輸 Blackpink演唱會,而這絕對是值得的。

特愛校招的 Bloomberg會後直接發給有1:1的學生面試機會,Twilio也在1:1時跟我說他們只有40個time slot而我們一定會收到下一步通知。另外我也透過Career Fair 1:1得到兩家小公司的面試,因為跟我談的正是高階主管!

另一方面,Info Session也一定會有Resume Pool,只要投履歷進去就會 ”Be Marked” 但我從這種Pool幾乎一次都沒有被撈上來過。所以跟真人交談上才是重點!Career Fair沒位置的話就去Resume Cram(公司派人來幫你看履歷的活動)或 Mock Interview。當天沒講到話就記下HR的名字回去加他LinkedIn説 ”It’s great to talk to you today!” 期待他會把哪個真的講過話的小白臉認成我,總之要讓HR記住你的存在。

今年我還為了創造更多機會參加了*GHC 2020 Career Fair(男生也可以以Ally的身份參加)。不但見證了讓GHC一夜之間跌落神壇的荒謬大會,還深刻體會到身為minority的不安。最慘的是一份OA都沒有拿到。

*Grace Hopper Celebration (vGHC) is the world’s largest gathering of women technologists. Learn, network, and be inspired as we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intersectional gender and pay parity in tech.

以上提到是8月中開始的瘋狂找工作行動。但早在實習開始前的4月份,我就已經開始為這可能性做準備。除了開始複習刷題,也透過YouTube上的免費資源學了AWS並開發了完整的全端Side Project。那時的投資也在秋天派上了用場。

3. 刷題

第一階段

在找到實習時我的刷題總數是260,這個數字停滯了四個多月,直到五月份我決定重啟Leetcode防範未然。

這次我決定要比較有系統的練習。對於資質駑鈍的我,刷題從來不是寫過一次就會的事情,很多題目我就算練習了三、四次,過了半年還是會忘記。加上雖然Leetcode題目生得跟鬼一樣快,許多核心概念卻脫離不了前600題。於是比起追求新題、題數,對我來說能有個機會複習我刷過的題目並紮實搞懂高頻題更加重要。

所以這次我攤開不同演算法的tag,把其中的題目按照frequency排序,除了把這個tag我寫過的題目重寫之外,也把這個tag frequency top 10補上。

四個月後我的總是大約來到290題,但裡面有大概250題我已經練習過至少兩次。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安全感,讓我知道這290題我是胸有成竹的,而且其中包含了大部分演算法的top 10 frequent questions。

第二階段

拿到OA或面試之後,當然就針對面經來刷,畝地面經版的資料非常齊全,也可以讓你感受到每個你拿到的OA都有好幾十人在「一起努力」著呢^^

4. Side Project / Certificate

除了刷題,為了打造 Full-stack SDE的形象,我深覺必須端出個像樣的作品才行。對我來說一個作品必須有原創的 idea,還有希望透過它學到的技能。我希望藉這個機會熟悉全端的 MERN stack (MongoDB, Express, React, NodeJS),特別是 React裡面 functional component style、animation和 Redux的運用。如此一來除了能很快架出漂亮又可以跑的服務,也能更了解前後端的運作關係。

有了學習主題之後,套用上我之前對於旅遊紀錄app的一些發想,就是個好的 project initiation。

算是為自己的Side Project拍的Promotion?

其實逼自己開始這件事和前段發想是最難的部分,一旦決定之後,網路上有源源不絕的教材帶你完成你的想法,我最常用的幾個YouTube頻道包含Unsure Programmer, Ben Awad, freeCodeCamp.org 等等,只要找到又新又好的教學,他們幾乎可以手把手帶你前進。

Side Project有個重點,裡面的每一行code都最好自己寫,即便跟tutorial八七像最好還是自己手打出來。不然半年之後面試時被要求打開code講解,如果是複製貼上的code可能早就忘記他在幹嘛了。

Side Project完成度可高可低,我的手機版也只做到輸出APK檔,沒有跑上架等等的流程。但電腦版的作品我就有host到AWS上。為了這件事看了很多AWS的影片,加上那時要去Amazon實習,所幸花了一個多月看了10小時bootcamp,考了一個AWS初級執照(影片是舊版的,現在有新版)。

有趣的是這三個多月的努力構成了完整的 Full-stack SDE自我介紹(React + NodeJS + AWS)sounds like a full-stack material。

5. 面試

最後想要分享一下面試的部分,這也是我覺得經過一年進步很多的地方。

一個好的面試開場一定是簡潔有力的自我介紹。我的一分鐘自我介紹架構大概是我是誰 → 我喜歡什麼 → 為了我喜歡的事情做了什麼努力 → 我的成就和願景 → 這就是為什麼我現在在這裡。

“我是XXX,我喜歡做出影響使用者的服務,因此我一直努力在 Full-stack耕耘,對於前端我做了JavaScript side project,對於後端我學了AWS。我在Amazon實習時負責了一個獨立Project學到很多實戰經驗,綜合了前後端經驗的我希望可以展開職場生涯,因此很開心可以前來面試”

從經驗來看是個不錯的模板喔!至於為什麼我一直提到自己做的是 Full-stack呢?因為這樣不論接下來面試官的背景是 Frontend或是 Backend,都能很順的見風轉舵。

這就是第二個訣竅:要專心聽抓住風向

從面試官的自我介紹和反應,很快的就可以知道他比較有興趣的是你 Frontend還是 Backend的經歷,知道之後就忘記另一邊,趕快轉成他想看到的樣子 因為大部分的公司其實很少 Full-stack SDE,尤其是new grad,但如果能把自己塑造成懂另一邊的專家(e.g. 我其實是懂 Backend的 Frontend喔)一定不會扣分的。

另一個要專心聽來的是反問對方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最後面試官問你說還有沒有問題時,絕對不能回答沒有,那到底可以問什麼?我通常都從他們之前的談話來找線索。

  • 我已經在這裡待了11年。
    “喔!這裡是什麼因素這麼棒,讓你願意待這麼久呢?”
  • 我之前在xx組,後來換到了xx組
    “所以說公司很鼓勵內轉嗎?在這裡嘗試不同任務的機會多嗎?”
  • 我們很這幾年快速擴張,每年都招500多個新人
    “那麼多組之間是怎麼合作的?要怎麼幫助這麼多新人快速上手呢?”

這些問題很可能是公司,或者你的面試官正面臨的問題,他們一定很多想法可以跟你分享,你也可以藉此賺到兩分鐘點頭如搗蒜的發呆機會。而且最重要的是,面試官會非常驚艷你有聽進去他的話,這代表你是個潛在好的合作者。

常常被面試中coding問題欺辱的我,對於 Behavioral Question (BQ)必須有些心得才能存活下去。我可以說這些訣竅真的有用。我在面試 Palantir時Coding 輪眼看是走遠了,沒想到因為另外兩輪BQ表現得到Strong Approval ,還獲得了加面機會,雖然結果只是被多虐一次。

(文章最後有我到底面試了哪些公司!)

Photo by George Stackpole on Unsplash

一些給自己的話

12月初旬,拿到了心儀公司的錄取通知,這跌跌撞撞的申請季終於有了好的結尾。有趣的是去年也差不多是在這個時候拿到實習的offer。

回首望著來時的崎嶇道路,我看到的不是9, 10月份含著眼淚衝刺的自己,不是6, 7, 8月份全心全意奉獻給實習的自己,不是4, 5月份靈感信手捻來的自己。是一年多前剛踏上美國東南方第一大村的我,甚至更久之前,那個剛畢業,正開始準備GRE的我。

兩年前的我,最大的心願是能踏上美國國土,連自己會在哪都不知道,一股腦的申請了19間學校,卻害怕一間都沒上。一年前的我,即便拿到了大廠實習,內心深處卻知道這機會是撿到的,事實上我的能力根本還不配。找實習的日子,刷著題準備著面試,內心卻只能祈禱面試時「剛好」抽到我會的,因為我知道除非抽到我練過的題目,不然是不可能通過的。就是這種心虛,讓我更用力地說服自己這是個運氣的遊戲。同時,對於那些紮實面試的公司,我其實寧可不要拿到他們的面試,比起失去這些機會,更害怕我的空殼被識破。所以找實習的時候,我才會沒有投 Google吧。

在GT過了兩個學期,遇到了強到不可思議人,努力的人,也有比我還要逃避的人。課業的壓力讓我不得不努力,努力的結果,除了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可以進步的道路和方向。獨立完成了side project,第一次自主學到了這麼多知識,在複習刷題的過程中慢慢梳理出脈絡,對於演算法和資料結構有了全新的理解,也終於能夠跟上DP的思考。如果我大三就有這種理解,Algo就不會拿C了。這是第一次感受到,我已經不一樣了。

開始實習,幾乎被打回原點。面對生疏的Java,除了語法之外,真實世界對於開發的嚴謹讓我幾乎看起來像沒寫過 Code。「Dependency Injection 沒用過嗎」「Git 這麼亂是要給誰看,沒有人教你用過嗎」「OOD 學過嗎」「不會沒有寫過Unit Testing吧」「你undergrad是CS的嗎」這些職場上要用的東西,說真的不只是undergrad,連讀 Masters都沒有人教過我。但除了我,其他的intern好像都上手蠻快的。我也只能花更多力氣和時間,在深夜和假日一點點把這些技能補起來。

帶著失落和不甘從西雅圖回到亞特蘭大,展開最後一個學期。

有時候改變和成長不像是個斜坡,比較像是巨大的階梯,努力往往不會立刻看得到成長,但一旦意識到改變,會發現自己已經往上了一個層級

我開始意識到這些訓練帶給我的改變。在分組作業上,我開始很難忽視OOD design violation和這樣造成的不方便。課業上能夠更快的找到需要的資源,讓學業更有效率。開始用Git認真管理專案,終於不只會用add跟commit。最大的變化是刷題,不再害怕沒見過的題目,就算想不出解法,也能猜對大致的方向。學會在做題時用comment釐清想法,做OA或面試時即使忘了當初怎麼解類似題目,也多半能冷靜下來找到出路。

真的不一樣了。不用再迷信於猜題,能開始與面試官討論不同解法的trade-off,能從每次的面試中學到更多。

能夠來到美國,成為真正的SDE,與世界頂尖公司的SDE互動,並一起工作,這是兩年前的我完全不敢奢望的自己。

Photo by Wil Stewart on Unsplash

給一直支持我的你們

雖然這篇文章不一定能觸及到你們全部,但有太多太多的人要感謝,我希望能長久記得你們給我的幫助。

謝謝協助我內推的恩人們,Joey和Sophia、康董、沈老大、Eva、余倩姐姐、 Bruce I-Le Wu (雖然NV真的容不下我哈哈)、李俊鈺、以及LinkedIn和畝地的朋友們,當然還有謝謝Mason的內推計畫。

謝謝 矽谷輕鬆談 Just Kidding Tech 的Jessica Ko提供面試技巧!

感謝Tommy Ho、Sunny跟白喬,不論是資訊交換還是互相打氣,知道我不孤單還有你們一起努力,真的很重要。以後也加油啦!

感謝亞城暴徒Aaron、Stella跟Timmy還有好室友Ethan跟Hank,謝謝你們每天煮飯給我吃而且不嫌棄我把兩種麵混在一起煮,Timmy我知道你很嫌棄但沒關係我原諒你。

謝謝 Vera Hsu總是過得很爽讓人想要更努力

謝謝林雨禾甘宜鑫,不知道為什麼但你們堅持一定要出現,就當贊助廠商

謝謝妳Christy,經營在雅圖的第二個家xD

謝啦陳雋,你在暑假的最後一天説「至少這是個很棒的夏天吧」確實是呢

感謝我的家人無條件的支持我,不論是精神還是資源上,學貸我會慢慢還

And Annie, love you 3000 & 1.

無論你們的名字有沒有在上面,謝謝每一個幫助我的人,以後也請多多指教!

BONUS:我面試了哪些公司&將在哪開始工作

Intuit

對台灣人來說應該不是很熟悉的公司,Intuit的主要業務是提供報稅、會計和財務管理服務給小型企業、商家或個人。在這個領域是美國市場的主導者。

我在九月份時找到了LinkedIn上的朋友幫忙內推,但那時new grad職缺還沒開。同時我也在他們家career page上填了聯絡表單。十一月初收到了OA,好像跟表單比較有關。通過OA之後是一輪外包給Karat的面試,之後是約兩個小時的virtual on-site interview,由一個SDE和一個director等級的主管一起主持。面試包含了約45分鐘的 Coding和接近一小時的BQ。

面試過程中我深深感覺面試官們對你和你做過的事情認真好奇,而不只是把面試當成一項工作,把你當成答題機器。Intuit 是所有公司中唯一請我打開Side Project仔細講解的,他們問得非常詳細,包含架構、Design Decision等等,除了Side Project,也問了我很多有關實習的問題,當然還有為什麼想要加入他們公司這類標準問題。除了問我問題,我們也討論了很多公司文化、工作氣氛和當前挑戰等等,是我面試經驗最好的公司。後來也非常幸運拿到offer,很開心今年二月份開始我會在這裡工作!

Bloomberg

位在紐約的金融巨擘,SDE的主要工作應該是開發他們提供給企業和個人的金融投資管理平台。

我參加學校Career Fair與他們的SDE 1:1談話之後直接收到了面試邀請。Bloomberg的流程是一輪Coding interview,如果通過的話同一個禮拜會有第二輪coding interview,幾乎是一樣的形式。如果也通過的話才會進入on-site interviews。我今年在第二輪敗下陣來。因為主要都是coding interview,還沒有機會很深入的了解他們,但知道是一間規模非常巨大的公司,有非常多組,工作地點也很多,至少NY、DC和Virginia都有辦公室。

Cerner

位在美中Kansas City的資深公司,是美國最大的病歷資料管理公司之一。近年來應該正在積極轉型雲端企業,在Kansas City有個嶄新的 Innovations Campus。

我是透過畝地的內推拿到OA。他們家的OA比較不一樣,用的是HireView系統,除了Coding Challenges之外還要錄製影片回答一些問題,包括為什麼選擇我們之類的。通過OA之後就是virtual on-site interviews。On-site是沒有考Algorithm的,而是BQ、一些概念性的Technical Question、還有他們家傳統的OOD design題。後來很幸運的也有拿到offer,感謝Cerner讓我至少放下了心中的大石。

Itential

亞特蘭大當地的小公司,做的是大規模網路基礎設施的管理系統。

這是我在Career Fair中談到的面試機會。面試流程是先Phone screen,然後一輪Technical interview,再來是共三小時的三輪virtual on-site。相談之後他們坦言未來五年內有被收購的可能,對於需要身份的國際生來說不確定性比較高。面試後沒有收到回音就這樣結束。

Microsoft

當然也是夢想公司!但是面試體驗卻是最差的。

11月初收到了PM position的HR call schedule,特意約了最早的時間展現誠意,沒想到面試當天早上卻收到HR請病假,必須重新安排時間。於是延後了一個多禮拜。面試時HR像是念稿一樣機械性的問我問題,從我的回答中沒有給予任何回饋,馬上又跳到下個不相干的問題,整個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悅。

曾經聽說過有些HR被要求要「找到足夠diversity的candidates」才能面試,所以有些HR會刻意找些他們沒興趣但符合background的人來交差了事。我面試完之後深深有這種感覺。尤其是當天晚上爬論壇發現 Microsoft內部人士說他們的on-site interview在前一天都結束了…那今天才面我第一輪幹嘛。

這種感覺真的很差,為了準備你的面試,我可能要買書,要為了PM重新準備,要跟其他offer deadline延期,我們每個candidate都是如此認真的看待每場面試,如果知道公司完全不是這麼看待這件事情,真的會非常失望。

NCR

公司總部就在GT門口的百年企業,做POS (Point of sale)的元老級企業之一,從ATM、刷卡機到自助checkout機台都有他們的市佔,之前去Whole Foods Market看到自助checkout機台就是 NCR出產。

透過之前課堂同組的學姊拿到內推。整體面試流程非常有效率,通過履歷篩選之後只有兩輪back-to-back的面試就完成!兩輪面試各進行一小時,由不同面試官主持,第一輪是coding面試,第二輪比較著重在BQ。不同於公司的古老,我在談過過程中發現們的技術其實是不斷在更新的,尤其前端來說現在也用 React來開發,而且面試我的主管感覺很有活力,整體面試經驗還不錯。後來也有順利拿到offer,謝謝NCR讓我放下心中的大石again。

Palantir

充滿新聞和風波的神秘公司,因為企業和政治理念和矽谷主流相左,又接了許多川普的國防專案,之前甚至還有歧視有色人種的新聞,是讓大家摸不透的公司,也是前幾年被認為hiring bar最高的公司。這是外人的看法啦,其實我實際看到的不是這樣。

這是唯一一間我確定是海投收到回覆的公司,九月底發給我OA。我的OA寫得一塌糊塗,但可能是寫得早,還是收到HR的電話邀約。這個HR的電話邀約表面上是告知你下一步,實際上也是面試的一環,HR會問你為什麼要選他們?為什麼不去Google?如果答的不好是會被刷掉的喔。通過HR面之後就是外包給Karat的 Coding interview,通過之後就是三輪的 virtual on-site。這三輪的interview各有一小時,分別是 Coding、Design、Learning,而BQ會交錯其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美國公司的BQ重要性不亞於 Coding)。

因為簽了NDA,所以不能說的很詳細,簡單來說 Coding就是標準的Leetcode,Design比起OOD更像是app design,從需要哪些 feature到如何實作都會問到,但不會問得很細,比較像是聊天。Learning最有趣,他們會現場教你一個內部語言,然後你要學起來並執行一些任務。

最讓我驚訝的是從HR到每一輪的面試官們人都非常好!不但沒有任何的高姿態,面試過程中也非常幫助你,而且問什麼問題他們都很樂意回答。我最印象深刻的是 Learning intervirew快結束的時候面試官們還問我說覺得這種方式如何?說這也是他們新的嘗試,不知道我喜不喜歡,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完全不像是外界所傳言的冰冷、高傲又nerdy的公司。

On-site結束後兩天,HR告訴我雖然 Coding輪沒有表現很好(Bar真的高啊),但是另外兩輪的人都給你extremely good feedback,所以我們決定再給你面一次 Coding的部分。雖然最後還是失敗了,但是在 Palantir拿到了兩個extremely good feedback,我對自己的表現並不失望。

Roblox

最大的遊戲自造者(Maker)平台。也是new grad起薪前幾高的公司之一。

在LinkedIn找到的內推,第二天HR很快就聯繫我了,不過他說他們希望我靠近畢業日期一點再跟他們聯絡。後來拿到了其他offer再回頭聯繫HR時,他說之前的位置已經沒有了,不過他真心祝福我也歡迎之後如果還要投Roblox可以聯繫他。

Shipt

一家總部在Alabama的外送公司,母公司是Target。

也是在Career Fair中談到的面試機會。跟 Roblox很像,HR希望我靠近畢業日期一點再開始Hiring Process,不過後來就沒有再聯絡了。

Wish

美國掏寶,也是間資金非常充沛的公司,員工薪水也是出名的高。

我透過LinkedIn找到了內推,不久之後拿到OA,通過之後和其中一組的SDE進行了一輪面試。Wish看起來是採用組招的形式,意思是每個組挑選自己需要的人來面試,而面試你的組就是未來你會進入的組。這和蠻多大公司採用General Hire,先把人招進來才分組是不太一樣的。

面試時得知每個 Wish的SDE都會單獨負責網站的某一塊,整個Wish網站就像是獨立SDE用拼圖拼起來的。像是面試我的工程師自己就負責搜尋結果的演算法。他說他們需要的是 highly responsible的人。我聽完差點沒被嚇爛,連搜尋結果這麼重大的部分都是由「一個人」建立並維護的嗎…那要多強才能進去這家公司啊!後來果然沒有通過 Coding interview,不過從此對這家公司的SDE刮目相看。

以上就是我在疫情之下的2020年,在美國尋找SDE new grad工作的點點滴滴,希望有幫助到正在閱讀的你。

其實在美國找工作一直都是很困難的,就算沒有遇到疫情、選舉,每年每個留學生都還是要付出外人很難想像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非常幸運和感激的是,現在我的努力被看見了,也有所收穫。這次的收穫我告訴自己並不是撿到的,而是真實、穩重的成就。但同時,我也是多麼幸運被給予這樣的機會,留在這麼好的環境中繼續成長。我必須讓自己能做到更多。

這是我曾說過的話,對於大環境的挑戰我想誰都可以抱怨,但如果在抱怨之餘自己一點努力都沒做的話,又怎麼有立場批評世界對你不公呢。做120%的努力,勇敢當不一樣的那個傻子,保持開放的眼界,做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然後繼續吧!

也謝謝你 GT和亞特蘭大

--

--

Charles Chung
Charles Chung

Responses (6)